新华社合肥11月16日电(记者陈诺、汤阳)最近,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最低温度已接近零摄氏度,大湾村的杨习伦却并不感觉寒冷,此时暖阳正从新家的落地窗中晒进来。
这是最让杨习伦自豪的新房的“点睛一笔”。一年多前,当一条街的邻居都忙不迭地砌高墙时,他运来两块大玻璃立上。这位曾经的贫困户对记者说:,“现在日子过好了,干吗不晒出来”。
杨习伦生活了半辈子的金寨,曾走出59位开国将军,有着“红军摇篮、将军故乡”的美誉。与此同时,亦有着超过40年的贫困史?!扒钆铝恕钡慕鹫嗽俣瘸稣鳎蚱独?,老区逐渐成为创新试验田。
宅改促扶贫,“一片肉”变“一盘肉”
山区高寒地区往往“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”,对此黄堰村60岁的周其国深有感触。他们一家原先住在深山里有100多年历史的土坯房里,年久失修不说,距离村部15里土路,“赶趟集都要走上3个小时”。
“挪穷窝”成为“富起来”的第一步。2017年1月,周其国一家搬进了紧邻村部的集中安置小区——74平方米的楼房。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危房改造补贴2万元,易地搬迁一家三口人补了6万元,加上宅基地改革补贴53000余元,光是补贴就超过13万元,“加装修的成本不过12万元,搬入新家不仅没花一分钱,还赚了一笔”。
这得益于金寨的改革“创造”。2015年,当地将宅基地改革与易地扶贫搬迁、水库移民解困、农村危房改造等政策叠加,引导“两户三房”即“贫困户、移民户”和居住在“土坯房、砖瓦房、砖木房”的农户自愿搬迁,通过综合运用奖补措施,合理配置政策资源,把“一片肉”变成了“一盘肉”,不但农房、宅基地资产价值得以体现,农民实际收益也得到成倍放大,群众获得感普遍增强。
截至目前,金寨已启动实施新建安置点446个,实施搬迁1.9万户、7.2万人。
产业促致富,贫困户共享旅游“大餐”
发展特色产业成为金寨人开动脑筋的关键一环。近年来,金寨充分利用山区的自然条件,发展茶叶、中药材等八大特色主导产业。杨习伦的改变正源于此,他曾是村里出了名的“懒汉”,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,杨习伦对致富门道产生了兴趣:第一年养蜜蜂、第二年养土鸡、第三年黑毛猪进了栏,并成为当地农业合作社的一员,一下成了产业多面手。
曾经的“穷山恶水”也成为当地脱贫的“神器”。在天堂寨景区脚下的八湾村,21栋风格统一的徽派农家小院与山色美景相映成趣。以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全面通车为契机,八湾村突出红色游、民俗游等特色,逐渐打响了“八湾八大碗”的招牌。
“过去八湾村有五分之一的村民是贫困户。我们通过开展‘1+N’旅游精准扶贫,以先富裕起来的经营业主带动在册贫困户就业,实现了一对一帮扶?!碧焯谜蚵糜挝幕志指本殖男薇蚋嫠呒钦摺?/p>
黄春红是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。从四年前在村里农家乐上班开始,“贫困”二字渐渐淡出了她的生活?!案绽吹氖焙蛎扛鲈拢玻埃埃霸笥?,随着店里生意越来越好,收入也涨到了3000元?!保玻埃保赌?,她主动申请脱贫?!跋衷谧畲蟮男脑福窍M匆材芸患遗┘依?。”黄春红说。
近年来,金寨充分挖掘红色基因,以“千里跃进、将军故乡”为主题定位,建设大别山红色旅游区核心区,助推脱贫攻坚。2017年,金寨县共接待游客911.38万人次,创旅游综合收入35亿元,全县一大批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通过红色旅游实现脱贫。
改革成老区“高频词”
对金寨人来说,改革就像这里的民歌《八月桂花遍地开》一般,广为传唱,余音绕梁。
金寨县委书记潘东旭是一位“70后”博士县官。如今,他的手上承担着20多项国家改革试点,还主动推动县级大部制、农村金融、人事制度等一系列改革“自选动作”。
金寨人的一系列改革成绩颇佳:以农宅基地改革为代表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“金寨经验”;承担的国家学前教育改革试点,探索出山区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路;开展农村保险改革试点,探索了农业小额贷款保证、生猪市场价格指数等新险种。
持续的改革带来可喜的变化。数据显示,目前金寨县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17.48万人减至2017年底的4万人,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30.03%下降至2017年底的6.79%。
如今,杨习伦正酝酿着小家新一轮的“改革”——落地窗内摆几个货架,建一方迷你版的农产品超市?!奥涞卮捌涫稻褪前趁抢锨卤浠拇翱冢锟吹玫嚼习傩盏暮萌兆?,往外看是金寨人共同致富的大步子。”
-
大数据"坑熟客",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
2018-03-02 08:58:39
-
高质量发展,怎么消除“游离感”?
2018-03-02 08:58:39
-
学校只剩一名学生,她却坚守了18年
2018-03-01 14:40:53
-
有重大变动!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
2018-03-01 14:40:53
-
2018年,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?
2018-03-01 09:01:20